中国共产党的解放战争之所以能够在三年的短时间内赢得胜利,其根本原因是政治上的土地改革与军事上的灵活指挥,然而,在鼓励红色文艺创作的今天,那些搬上台面的军事历史题材却没有去表现解放战争政治上的土地改革与军事上的灵活指挥,依靠道听途说搞创作,失去了红色文艺的严肃性。
三十八军赢得万岁军的那一战,军首长的战役指挥有一个独到之处,那就是在执行【113师】总部大纵深穿插命令的同时,派出了军侦察科长张魁印带领一个加强营火线穿插炸毁武陵桥,这一点是断敌退路的根本保证。然而在当前的抗美援朝的红色文艺创作中突出了113师,炸毁武陵桥的意义没有了。113师能赢得阻击战的胜利根本原因是装备因素决定的,113师大部队急行军大纵深穿插不可能携带重装备,而美军战役撤退其兵种归属建制已打乱,在被阻击后榴弹炮不可能立即展开支援,只能以坦克的直瞄火炮支援,坦克火炮大仰角射击步兵阵地没有什么意义,这样没有重装备协同支援的113师才能赢得胜利。另一方面,三十八军侦察大队对武陵桥的突袭也是一个关键,两个关键因素促成了三十八军赢得了战役胜利。当前的红色文艺创作有去表现吗?出了口号式的台词外还有什么呢?
孟良固战役的胜利绝不是什么国军内部矛盾与李天霞见死不救促成的,是粟裕高超的军事指挥赢得的。看军事历史,解放战争时期的华东战场常常有国军内部矛盾与见死不救的说法,其来源是粟裕的政治头脑。粟裕在解放战争初期的战役部署无人敢于认同,粟裕为了争取支持亲自炮制了国军内部矛盾与见死不救,目的是说服上级同意自己的战役部署,这个现象在其它战区是没有的。现在的红色文艺创作竟然也去表现这个现象,战区指挥员的军事指挥就没有了。
红色文艺创作必须要有政治军事的双重知识来支持,不能靠喊口号来搞创作红色文艺的创作决不能走向口号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