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艺与中国高音域演唱的发展方向

浏览量: 607  发布时间: 2020-1-5 20:08:53  阅读字体大小:

  

现阶段中国高音域演唱的技巧应该是起源于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军队与根据地的文艺创作演出,【黄河大合唱】是代表作。建国后电影创作的主题曲与建国十周年军队文艺汇演所创作的打着民歌旗号的革命歌曲把中国高音域演唱推到了一个高峰,此后,中国高音域演唱的技巧与教学基本上都是立足于红色文艺的革命歌曲演唱来展开,一直延续到现在。

始于一九八四年四月的央视青歌赛,所推出的高音域歌手如同克隆一般,风格一样演唱技巧一样,差别在于高音域的高度能不能唱上去。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立足于革命文艺演唱需要的教学是根本原因。

八十年代初随着台湾校园歌曲进入大陆,大陆也开始了通俗歌曲的创作,但是,通俗歌曲的创作并没有冲击到中国高音域演唱,因为始于一九八四年四月的央视青歌赛所推送出的高音域歌手还是一如前往的风格。立足于红色文艺创作需要的高音域演唱虽然激情高昂,但是人民群众只能哼哼不能传唱,唱的难度大,这就是曲高和寡。如果【军港之夜】【边疆的泉水清又纯】的曲调高了,那还能在群众中传唱吗?

当前中国高音域的演唱与教学面临着一个难堪的困境,一方面是继续延续立足于红色文艺创作需要的高音域演唱教学,另一方面是红色文艺创作并没有创作出能让高音域演唱发挥的作品,这样的局面就等同于中国高音域演唱英雄无用武之地了。虽然近几年出了一大批的抗日神剧,但是抗日神剧注意了出神入化的创作,没有同步创作出高音域演唱的革命歌曲。舞台歌剧【红珊瑚】的剧情虽然简单,但是却留下了一首不朽的【珊瑚颂】,对比一下抗日神剧,除了高于生活的出神入化的创作外,剩下的是一大堆的批判。

中国的高音域演唱要往何处去?一个是继续依靠红色文艺的创作提供舞台,另一个是探索新的演唱题材,只有以两条腿走路的方式分化中国高音域演唱,才能打破中国高音域演唱当前面临的难堪局面。








版权所有(C)2017 张荣闽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7025394号-1
技术支持:漳州企飞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