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盛案与高敬亭案

浏览量: 237  发布时间: 2024-8-4 20:37:47  阅读字体大小:

  

偶然看到网路故事,说的是廖汉生出任南京军区政委后,中央军委安排一军老干部到南京军区,又安排一军从武汉军区换防到南京军区,廖汉生还向军委表示不同意见,军委指示廖汉生按军委安排办。如果这个故事是真的,那廖汉生就太没有政治头脑了。

八大军区司令对调,许世友没有往北调而是到了最南边的广州军区,从福州军区副司令转正到兰州军区的皮定军回到了福州军区,这个安排与八大军区司令对调的精神是不符的。皮定均的最适合的岗位是南京军区,然而南京军区由广州的丁盛出任,为什么这样安排呢?

八大军区司令对调的指导思想是解决军队与地方派系横向联系的问题,皮定均从福州到兰州又回福州,这个人事案没有解除皮定均对福建地方派系的影响。皮定均是中原突围后到华野的,并不是土生土长的华野势力,八大军区司令对调皮定均应该到南京军区才对。丁盛在九一三后没有受影响,经历过九一三事件的丁盛到南京军区,应该是考虑到在九一三事件后丁盛与地方派系的横向联系会非常的小心。皮定均被划入三野华东势力,由于许世友支持了上海的工人运动,南京军区与上海的联系是紧密的,所以要安排丁盛到南京,皮定均回福州。廖汉生原来是北京军区政委,九一三后安排在军事学院,然后调往南京军区。军委安排廖汉生的老部队一军与一军的老干部到南京军区,调出南京军区华东的王牌20军,这个安排廖汉生会看不懂?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粮食供应出了问题,士兵军心不稳,正好军需官路过,曹操就对军需官说借汝项上人头一用,曹操杀了无辜的军需官稳定了军心。高敬亭的问题主要在多次违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不杀高敬亭难以对国民党交代。当时杀高敬亭有着重要政治意义,后来的平反并没有影响到当时的政治需要,把责任推给两个死人叶挺项英。

丁盛案也是政治需要,如果没有丁盛案那上海的武装暴动就不能成立,就不能定性为反革命集团,所以丁盛就如同那个曹操的军需官被牺牲了。既然高敬亭可以翻案,那丁盛案也可以翻,因为时代不同了,为丁盛翻案不会影响到当时的反革命集团案。丁盛案的问题是政治需要,而不是那天晚上跟上海帮说了什么,所以,丁盛案要翻案就一定要讲政治,从廖汉生出任南京军区政委后,中央军委的一系列组织措施来举证。一军与二十军换防,一军的老干部调入南京军区,中央军委在组织上确保南京军区不出问题,在这样的形势下丁盛会与上海帮发生横向联系吗?如果皮定均到南京,虽然不会从飞机上掉下来,但是会躲过后来的丁盛案吗?另一方面,周恩来保了丁盛,安排丁盛到南京军区,丁盛是听周恩来的。一九七五年孙克冀出任南京军区副政委时,粟裕还交代与丁盛保持距离,由此断定丁盛不是中央军委的人,当是中央军委是叶剑英与粟裕负责,丁盛在周去世后只会更加小心而不会靠向哪一边。

曹操的军需官是无辜的,杀高敬亭没有错,后来高敬亭可以平反是后来的政治需要,可以推给两个死人。粟裕的问题不能解决,因为当时的人还在。丁盛案的问题是当时的政治需要,制造丁盛案的当事人也都不在了,建议家属从一军的换防来举证,丁盛没有非组织活动,与上海帮没有横向联系。

 

 








版权所有(C)2017 张荣闽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7025394号-1
技术支持:漳州企飞网络